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

基礎地科(上)地球說圖

日期:2015-10-12
基礎地科(上)地球說圖
  

相對地質年代是以岩層的空間分布和構造關係為主要依據,來判斷地質事件形成的先後順序。依據 地層疊置 原理,未經倒轉的岩層中,地層由下到上表示由老到新的岩層;依據 截切 原理,可知沉積岩層沉積後,發生火成岩脈入侵事件,之後又有斷層截切;亦可根據岩層中化石群的變化,當作層序的判別,稱為 化石連續 原理。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以下何者最有可能是上圖中的岩層和構造形成的先後順序? (A)甲乙丙丁戊己 (B)甲乙丙丁己戊 (C)丁丙乙甲己戊 (D)己戊丁丙乙甲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上圖中,戊和庚形成的先後順序為: (A)根據截切定律,庚切過戊,所以戊較早形成 (B)庚為包裹體,通常較岩脈早形成 (C)通常庚與戊同時形成 (D)必須透過放射性定年,否則無法判斷庚與戊的先後。

3.    ( A )    圖示中的己為哪一種斷層?
(A)正斷層 (B)逆斷層 (C)左移斷層 (D)右移斷層。
3.    斷層面的上盤下滑為正斷層。
◎    若甲乙丙丁化石群的分布如右圖所示(假設該地未經歷地層倒轉),回答4.~6.題:
4.    ( B )    甲地的地層年代可能為:
(A)前寒武紀 (B)古生代
(C)中生代 (D)新生代。
4.    甲地的標本有三葉蟲,三葉蟲為古生代的標準化石。
5.    ( C )    請排出下列化石在地質時間上出現的先後順序?

        (A)ㄅㄆㄇㄈ (B)ㄈㄇㄆㄅ (C)ㄅㄇㄈㄆ (D)ㄆㄇㄅㄈ。
5.    ㄅ化石出現在甲地層,ㄆ化石出現在丁地層,ㄇ化石出現在乙地層,ㄈ化石出現在丙地層,已知地層沉積先後順序為甲乙丙丁,則該生物出現的先後順序為ㄅㄇㄈㄆ。
6.    ( B )    若某地找到的化石群如右圖,則該地的年代和哪一個地層最接近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6.    該化石群的種類和乙地層最相似。

埃迪卡拉動物群因為發現於南澳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,後來除了南澳,陸陸續續在其他洲也找到一些。研究這些化石的科學家們剛開始以為和寒武紀的化石是同一時期,後來仔細比對後,發現牠們沒有頭、尾、四肢,也沒有嘴巴和消化器官等。大多的埃迪卡拉動物固著在海底,和植物十分相近,有些則平躺在淺海處,等待水流將養分送上門來。許多特徵顯示牠們比寒武紀生物還古老,故另將其生存地層所屬地質年代稱為埃迪卡拉紀。
1.    ( D )    根據文中敘述,埃迪卡拉紀的地質年代判斷是根據何原理? (A)地層疊置原理 (B)截切原理 (C)包裹體原理 (D)化石連續原理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埃迪卡拉紀屬於地質年代表中的哪一單位?
(A)新生代 (B)中生代 (C)古生代 (D)前寒武紀。
2.    文中所敘的埃迪卡拉動物群較寒武紀生物還古老,故地質年代應在古生代之前。




母核種會隨時間產生蛻變,變成穩定的子核種;母核種數量減半所需的時間稱為 半衰期 。如圖,當母核種數量為原來的50%(子核種成長至50%),則經過了 1 個半衰期,當母核種數量為原來的25%(子核種成長至75%),則經過了 2 個半衰期……,以此類推,則測知岩石樣本中母核種與子核種的比值,可知該母核種的衰變次數,乘上該母核種的半衰期,則可算出該岩石的生成年代。


◎    右圖為U-238衰變成Pb-206的衰變曲線,試回答1.~4.題:
1.    ( B )    該元素的半衰期約為多久?
(A)10年
(B)45億年
(C)90億年
(D)180億年。
1.    由圖,母核種剩下50%所需的時間對到4.5(十億年)。

2.    ( C )    若某岩石中,U-238與Pb-206的含量比為1:3,則該岩石的年齡較接近下列何者?
(A)20億年 (B)45億年 (C)90億年 (D)180億年。
2.    子元素是由母元素變過來的,假設母元素為X,子元素為3X,原來的母元素應該為X+3X=4X,母元素剩下原來的1/4=(1/2)2,即經過2 個半衰期=45億×2=90億年。
3.    ( A )    若某岩石中,U-238與Pb-206的含量比為3:1,則該岩石的年齡較接近下列何者?
(A)20億年 (B)45億年 (C)90億年 (D)180億年。
3.    子元素是由母元素變過來的,假設母元素為3X,子元素為X,原來的母元素應該為X+3X=4X,母元素剩下原來的3/4=75%,由圖對到約20億年。
4.    ( D )    若某岩石經過180 億年的衰變,則U-238的殘餘量約為原來的多少? (A)1/4 (B)1/8 (C)1/10 (D)1/16。
4.    180÷45=4,經過4次衰變,剩下(1/2)4=1/16。
◎    右表為常用的放射性定年法,試回答5.~6.題:
5.    ( D )以下何者較不適合用來推測地球的年齡? (A)鈾鉛法 (B)銣鍶法 (C)鉀氬法 (D)碳14法。
5.    利用半衰期太短的核種來定年,會因母核種的殘存數量太少不易量測,造成誤差。
6.    ( B )    依目前的分析技術,碳-14定年法大約可用來判斷到多少年代的事件? (A)6000年以前 (B)6萬年以前(C)6百萬年以前 (D)60億年以前。
6.    放射性定年法可以偵測到約10個半衰期以內的年代。

放射性元素定年法中,K-Ar法是相當普遍的方法,因為鉀元素是岩石礦物中非常普遍的元素,但是由於Ar 元素是氣相,容易由岩石礦物中逸散,而造成測定地質年代的誤差。所以利用K-Ar法在解釋其地質意義上必須非常的慎重。
1.    ( C )    下列哪一材料比較適合拿來利用鉀氬法來定年?
(A)鈾礦 (B)珊瑚礁 (C)花岡岩 (D)古董花瓶。
1.    材料必須要有鉀元素,花岡岩由矽酸鹽礦物組成,裡頭含有鉀的成分;古董花瓶成分不明,但因年代太年輕,不適用半衰期長的元素來定年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如果氬元素有逸散,則鉀氬法定年所得的年代會有何誤差?
(A)偏老 (B)偏年輕 (C)不變。
2.    氬元素逸散,會誤以為母元素的衰變少,表示經歷較短的時間。

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重新定義,分為三大類:
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以下何者為行星和矮行星的差別? (A)是否為圓球體 (B)是否有衛星 (C)是否可淨空其公轉軌道 (D)是否具固態地表。

2.    ( B )    以下何者屬矮行星?(註:各天體大小未按比例)
     
2.    (A)為地球;(B)為鳥神星;(C)為月亮;(D)為小行星。
3.    ( D )    承上題,何者屬太陽系小天體?
4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第2題,冥王星在分類上與何者地位相當?
5.    ( C )    右圖天體在太陽系的成員中屬何種類型?
(A)行星 (B)矮行星 (C)太陽系小天體 (D)衛星。
6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已知該彗星約每隔75~76年環繞太陽公轉一周,則該衛星的來源地最可能為:
(A)小行星帶 (B)柯伊伯帶 (C)歐特雲 (D)太陽系外。
6.    短週期彗星的來源地為柯伊伯帶。


2013年2月,在俄羅斯發生一起小行星撞擊事件。事發時附近居民看見天空中有特別明亮的燃燒體,許多民眾用手機錄下了火球跨越天際和在空中爆破的影像。爆炸震破市區建築物的窗戶玻璃,造成一千多人受傷。事後研究得知該隕石進入大氣層時,直徑約15公尺,質量約7千多公噸,在天空中留下大約10公里長的軌跡。該事件證明了「整個地球」容易受到隕石襲擊,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個應對系統,以避免未來類似事件對地球造成危害。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發生在俄羅斯的小行星撞擊事件,該天體在太陽系的成員分類中屬於下列何者?
(A)行星 (B)矮行星 (C)太陽系小天體 (D)衛星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以下何者並非隕石撞擊地球所可能造成的自然災害?
(A)地震 (B)海嘯 (C)森林大火 (D)龍捲風。

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若重點圖表為臺灣地區所使用的星座盤,則圖中北極星的仰角應該為多少? (A)25度 (B)40度 (C)65度 (D)90度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承上題,圖中應為7月29日幾時的可見星空?
(A)17:30 (B)19:30 (C)21:30 (D)22:30。
3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以下哪一日期和時間,其所見星空同上?
(A)4月29日04:40 (B)6月29日23:30
(C)8月15日21:30 (D)10月29日17:00。
3.    找到日期以及與其相對應的時間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圖中哪一星座最接近天頂?
(A)小熊座 (B)大熊座 (C)武仙座 (D)人馬座。
4.    可見星空的正中心為天頂。
5.    ( A )    承上題,以下哪一星座正從地平面升起?
(A)飛馬座 (B)人馬座 (C)室女座 (D)大熊座。
5.    星星由東方升起。

6.    ( B )    圖中哪一顆星約位於西方仰角40度?
(A)天津四 (B)大角 (C)織女 (D)心宿二。
7.    ( C )    承上題,由圖中判斷,當時銀河在天空的分布為何?
(A)南北向分布 (B)東西向分布
(C)東北-西南向分布 (D)東南-西北向分布。
7.    淺藍色的帶狀圖示即為銀河的分布位置。


有人以為出國旅遊時,包包準備一個星座盤,可避免在國外買到非繁體中文的版本,不會因為看不懂而沒辦法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各地的星空。事實上,每個星座盤都僅限於在該購買地之同緯度使用,不同緯度的星座盤是不相同的。以在臺灣(約為北緯25度)買的星座盤而言,是無法在日本 東京(約北緯35度)或英國 倫敦(約北緯51度)等地區使用的;即使是同一國家,在美國境內由南到北買到的星座盤也不一樣。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下圖何者可能是英國 倫敦星座盤的外觀?(P 點表示圖釘)
     
1.    P點為北極星所在,英國在北緯51度,北極星仰角為51度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下列哪個地區所使用的星座盤,其星座總數最多?
(A)倫敦 (B)東京 (C)開羅 (D)新加坡。
2.    緯度愈低的地方,可見星空範圍愈大,可看到的星座愈多,故倫敦(北緯51度)的星座盤內盤標示的星座數量<日本(北緯35度)<臺灣(北緯25度)<新加坡(北緯1度)。




北緯N度,北極星的仰角約為 N 度,因地球由西向東自轉,造成天球上的天體看似以天北極為圓心由 東 向 西 運行,而地球上的觀測者看其運行軌跡與地平面約夾 90-N 度。
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何者所見北極星仰角最高? 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1.    所在緯度愈高,北極星的仰角愈高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何者為在南半球觀測的星空? 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2.    丁圖北極星在地平面以下,故為南半球的星空。
3.    ( A )    何者為一年中有可能24小時都能觀測星空的地點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3.    北極圈才可能出現永夜的現象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一年中可觀測到最多星座數的地點為: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4.    緯度愈低,可見星空範圍愈大。

5.    ( A )    何者的星空並不會東升西落? 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5.    北極地區的星星運行軌跡平行地平面,故不會有東升西落的現象。
6.    ( A )    在中國 北京(北緯40度)觀測星星,發現北斗七星永遠不會掉到地平面以下,則北斗七星與北極星在天空中張開角度屬於哪一情況?
(A)小於40度 (B)介於40~70度 (C)介於70~90度 (D)大於90度。
6.    北緯40度,北極星仰角40度,故與其張角在40度以內的星星永遠在地平面以上運行。

俗諺說「外國的月亮特別大」,如果有機會到英國 倫敦(約為北緯50度)遊玩,你將會發現在國外的影子好像也特別長。為什麼會如此呢?我們以春分當天正午為例,當天太陽剛好位於天球赤道上,所以太陽的運行軌跡剛好沿著天球赤道運行,即由正東方升起,中午約在正南方仰角40度,傍晚時在正西方落下,正午時太陽的仰角比在臺灣低,造成的影子就比在臺灣長了。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以下何者為春分當天在臺灣地區看到的太陽運行軌跡?
(A)正東方升起,中午約在正南方仰角40度,傍晚時在正西方落下
(B)東偏北方升起,中午約在正北方仰角65度,傍晚時在西偏北方落下
(C)正東方升起,中午約在正南方仰角25度,傍晚時在正西方落下
(D)東偏南方升起,中午約在正南方仰角40度,傍晚時在西偏南方落下。
1.    星星(含太陽)的運行軌跡與地平面夾90−N度,在臺灣(北緯25度)運行軌跡與地平面夾90−25=65度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以下何者最有可能是在英國拍到的落日連續曝光照?
     



在天文觀測上常用 視星等 來描述在地球上所觀測到恆星的亮暗程度,現代人經過儀器的精密測量,以 織女星 為標準,將其定為 0 等星,數字愈 小 ,表示亮度愈亮。若把所有星星都擺在一樣遠( 32.6 光年遠)的地方,重新修正所得的星等,稱為 絕對星等 ,代表各恆星的光度,數字愈 小 ,表示發光能力愈強。


1.    ( B )    太陽、織女星、天津四等三顆恆星,何者的表面溫度最高?
(A)太陽 (B)織女星 (C)天津四 (D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1.    恆星的顏色反映表面溫度,偏紅色為低溫的恆星,偏藍色為高溫的恆星。
2.    ( A )    承上題,何者看起來最亮?
(A)太陽 (B)織女星 (C)天津四 (D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3.    ( C )    承第1題,何者的發光能力最強?
(A)太陽 (B)織女星 (C)天津四 (D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4.    ( D )    太陽的亮度約是天津四的幾倍?
(A)12倍 (B)28倍 (C)6×104倍 (D)1.6×1011倍。
4.    太陽的視星等為−26.7,天津四的視星等為1.3,總共差1.3−(−26.7)=28等,亮度差(2.512) 28=[(2.512)5]5×(2.512)3

5.    ( C )    若參宿七與地球的距離為800 光年,則參宿七的絕對星等和視星等的關係,下列何者正確?
(A)絕對星等>視星等 (B)絕對星等=視星等
(C)絕對星等<視星等 (D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5.    假設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恆星, 都移到距離地球32.6光年遠處來比較它們的亮度,這時候就可以比較出各恆星的光度, 此時的視星等就被定義為絕對星等。超過32.6光年遠的星星,移近,看起來會變亮,故其絕對星等小於視星等。
6.    ( D )    承上題,已知恆星的亮度和距離平方成反比,且天津四與地球距離1600光年,試推論參宿七的亮度約為天津四的幾倍?
(A)1/4倍 (B)4倍 (C)6倍 (D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6.    亮度還跟發光能力有關,因題幹未提供參宿七的絕對星等,故無法判斷。


◎    參考下表,回答下列問題:
星名    視星等    絕對星等    顏色
天狼星    1.5    1.4    白
五車二    0.1    0.6    黃
畢宿五    0.9    0.7    橙
心宿二    1.0    5.0    紅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以上哪顆恆星,距離地球小於32.6光年?
(A)天狼星 (B)五車二 (C)畢宿五 (D)心宿二 (E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1.    距離小於32.6光年遠的星星,其絕對星等大於視星等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以上哪顆星星距離地球最遠?
(A)天狼星 (B)五車二 (C)畢宿五 (D)心宿二 (E)資料不足,無法判斷。
2.    五車二、畢宿五和心宿二距離均超過32.6光年,其中心宿二發光能力最強(絕對星等最小),但看起來卻最暗(視星等最大),故其距離地球最遠。



地表大氣壓力約為 1013 百帕;離地5.5公里高時,約有50%的大氣在你腳下,氣壓降至 500 百帕;離地30公里高時,約有99%的大氣在你腳下,氣壓值剩下約為 10 百帕;離地50公里高時,氣壓約僅剩平地的千分之一。因此,氣壓值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遞減,且其遞減速率並非定值。


1.    ( C )地表附近的大氣壓力最接近:
(A)2 atm (B)760 cm-Hg (C)1013 hPa (D)10336 cm-H2O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離地8公里高的氣壓值約為多少百帕?
(A)200 (B)400 (C)600 (D)800。
3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8公里以上的大氣,約占所有大氣的比例為:
(A)20% (B)40% (C)60% (D)80%。
3.    8公里高處的大氣壓力約為400 hPa,全部大氣壓力約為1013 hPa,比例為
400÷1013≒0.39≒40%。

4.    ( C )    離地8公里以內,大氣的氣壓遞減率平均約為多少?
(A)25 hPa/km (B) 50 hPa/km (C) 75 hPa/km (D) 100 hPa/km。
4.    (1013−400)hPa÷8km=76.625 hPa/km。
5.    ( B )離地10公里以內的氣壓遞減率為X,離地20~30公里的氣壓遞減率為Y,離地40~50公里的氣壓遞減率為Z,試比較X、Y、Z的大小?
(A)X=Y=Z (B)X>Y>Z (C)Z>Y>X (D)Y>X>Z。
5.    愈高處,大氣愈稀薄,遞減率愈小。
6.    ( A )    透過氣壓隨高度變化圖,推論大氣分子的濃度分布應該如何?
     

近年來極限運動愈來愈盛行,包括滑板、高空彈跳、跳傘等,不過有項極限運動——太空跳傘,這就不是光有勇氣的一般人可輕易嘗試的。奧地利的鮑加納2012年10月從美國 新墨西哥州 羅斯威爾高空約39公里高處一躍而下,其自由落體的速度最高曾達時速1,342公里,這一跳需經過平流層到對流層的溫度變化,還要克服降落時的壓力變化,所以必須穿著抗低溫低壓的太空衣。

1.    ( D )    下圖何者最可能是鮑加納太空跳傘時,從39公里高處到地表的壓力變化?
     
1.    高空大氣壓力小,接近地面處氣壓遞增率愈大。
2.    ( A )    鮑加納在下降過程中,哪一段高度所承受的大氣壓力應該最大?
(A)0~10公里高 (B)10~20公里高
(C)20~30公里高 (D)30~39公里高。
2.    愈接近地表,大氣壓力愈大。 


左圖是根據大氣溫度隨高度的遞增或遞減,右圖為臭氧濃度隨高度的分布(請填入大氣各分層的名稱)。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上圖大氣的垂直分層,是根據大氣的哪一物理性質變化而區分?
(A)氣溫 (B)氣壓 (C)密度 (D)電離程度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上圖中,臭氧主要集中在哪一分層?
(A)A (B)B (C)C (D)D (E)各層平均分配。
3.    ( A )    承上題,水氣主要集中在哪一分層?
(A)A (B)B (C)C (D)D (E)各層平均分配。
4.    ( A )    利用上圖,A層氣溫隨高度變化的遞減率約為多少?
(A)5 ℃/km (B)10 ℃/km (C)15 ℃/km (D)20 ℃/km。
4.    (−45−15)℃÷12km=−5℃/km。
5.    ( C )    A層層頂高度隨季節和地區而異,則下列何地的層頂高度可能最高?
(A)冬天的熱帶海洋 (B)冬天的南極洲
(C)夏天的熱帶雨林 (D)夏天的北極海。
5.    地表愈熱,對流愈旺盛,對流層頂愈高。

6.    ( C )    電離層的狀態受太陽活動影響,其變化情形為:
(A)白天較晚上厚,且高度較高 (B)白天較晚上薄,且高度較高
(C)白天較晚上厚,且高度較低 (D)白天較晚上薄,且高度較低。
6.    白天受陽光照射,游離程度較高。


我們知道平流層的氣溫隨高度遞增,此處大氣狀態為暖空氣在上、冷空氣在下,大氣相對穩定,不易發生對流,空氣運動以水平流動為主。在平流層中溫度得以增加,是因為此處每一百萬個氣體分子中約有十個臭氧分子,臭氧分子在此處不斷的吸收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,透過氣體分子之間的碰撞,臭氧分子再將所吸收的熱量傳給其他氣體分子,使得鄰近大氣的溫度升高,大約在高度50公里附近效率最高,視為平流層頂。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臭氧層的大氣成分以何為主? (A)N2 (B)O2 (C)O3 (D)H2O。
1.    臭氧層中的主要大氣成分仍為N2、O2。
2.    ( A )下列何圖最可能是臭氧濃度變化(藍線)與大氣溫度變化(紅線)隨高度變化的示意圖?
     



不同緯度地區,海洋混合層、斜溫層及深水層之鹽度的變化圖(請填入圖中座標軸的單位)。


1.    ( B )    如上圖所示,海水的平均鹽度大約為多少?
(A)34‰ (B)34.9‰ (C)35.4‰ (D)36.6‰。
1.    圖中由表面至深海鹽度均趨向34.9‰,整體海水鹽度約等於此趨近值。
2.    ( A )    現今科學家如何測得海水的鹽度?
(A)透過導電度推算 (B)利用化學滴定法 (C)將海水樣本蒸發後秤取重量 (D)利用聲納推算。
3.    ( B )    以下何者是海鹽中含量最高的成分?
(A)鈉離子 (B)氯離子 (C)鎂離子 (D)因不同海水所含離子種類差異甚大,故無法判斷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在不同區域,表面海水的鹽度由高而低依序為:
(A)高緯度>副熱帶>赤道 (B)高緯度>赤道>副熱帶
(C)副熱帶>赤道>高緯度 (D)赤道>副熱帶>高緯度。

5.    ( A )    由重點圖表的變化圖推論,混合層的深度大約為多少?
(A)0~200公尺 (B)0~1000公尺 (C)500~3000公尺 (D)0~3000公尺。
5.    圖中0~200公尺左右鹽度變化較小,應為海水波浪攪拌均勻的混合層。
6.    ( C )    目前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為紅海(40‰),鹽度最低的海為波羅的海(8‰),造成它們鹽度偏高和偏低的主因分別為何?
(A)蒸發量大;海冰融化 (B)海洋結冰;降水量大
(C)蒸發量大;淡水入海 (D)降水量大;海洋結冰。


雖然表層海水的鹽度變化大,也多集中在34‰~37‰之間,但若相對於湖水的鹽度變化,海水的鹽度變化似乎顯得微不足道。我們通常將湖水分為鹽度大於35‰的鹽湖、鹽度介於0.5‰~35‰間的鹹水湖,以及鹽度低於0.5‰的淡水湖。死海是世界上第二鹹的湖,湖水含鹽度甚至是最鹹海水的8倍,因湖水中鹽分極高,生物無法生存而得名。高鹽度使湖水的浮力很大,大到人們在湖裡游泳都不會下沉。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造成死海鹽度極高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何者?
(A)蒸發量很大 (B)降水量很大 (C)湖水結冰 (D)河川注入。
2.    ( C )死海的鹽度約為多少?
(A)3‰ (B)30‰ (C)300‰ (D)3000‰。
2.    文中提及鹽度為最鹹海水的8倍,約等於37‰×8=296‰。



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上圖中,地球內部的分層係依據:
(A)地球內部密度變化 (B)地球內岩石種類 (C)地震波波速變化 (D)溫度隨深度變化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地球內部約100~250公里處,地震波波速明顯減少,此區稱為:
(A)岩石圈 (B)低速帶 (C)過渡帶 (D)外核。
3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該區的組成成分以何為主?
(A)鐵鎳質 (B)橄欖岩 (C)玄武岩 (D)花岡岩。

4.    ( B )    地震波波速約在2900公里處驟減,此區域被定義為:
(A)莫氏不連續面 (B)古氏不連續面 (C)雷氏不連續面 (D)過渡帶。
5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該處地震波波速為何會突然減慢?
(A)此處密度驟減 (B)此處狀態變成液體 (C)此處溫度變低 (D)此處壓力驟增。
6.    ( A )    下圖何者是P波的傳播方向和介質震動方向的示意圖?
     


理論上,愈往地球內部,密度會愈來愈大,則地震波的傳播速度也會愈來愈快,除非發生狀態的改變:例如P波在固體的傳播速度大於液體;而S波無法在液體傳播。然而我們卻發現,地震波大約在100公里處開始,波速隨深度反而緩緩減小,科學家推論可能是因為此處發生熔融使地震波波速減緩,但此處S波仍能傳播,故其熔融的量應該極少,專家估計約小於1%,所以我們特別將此狀態稱為「部分熔融」態。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地球內部分層中,哪一部分為液態?
(A)岩石圈 (B)軟流圈 (C)外核 (D)內核。
1.    S波在外核的部分消失了,故地球內部的分層中目前唯一認為呈液態的是外核;軟流圈整體仍為固態,即題幹所稱的「部分熔融」。
2.    ( A )軟流圈位於地球內部分層的哪一部分?
(A)上部地函 (B)下部地函 (C)外核 (D)內核。 


由飽和水氣量曲線圖可知,溫度愈高,空氣中所含最大水氣量愈 大 ;由圖中判斷,原來27℃的地面大氣,每立方公尺含有15公克的水蒸氣,為未飽和狀態,相對溼度=(實際水氣量/飽和水氣量)×100%=( 15 / 30 )×100%= 50 %,若氣溫不變,增加水氣量達 30 g/m3;或維持水氣量,但大氣冷卻至 13 ℃,則可飽和,通常降到飽和的溫度,亦稱為露點溫度。


◎    參考上圖,某日清晨有濃霧,當時溫度為10 ℃。試回答1.~5.題:
1.    ( B )    當時的水氣密度為多少g/m3?
(A)10 g/m3 (B)12 g/m3 (C)20 g/m3 (D)無法判斷。
2.    ( A )    當時的露點為多少℃?
(A)10 ℃ (B)12 ℃ (C)20 ℃ (D)無法判斷。
2.    10℃時有濃霧,表示水氣已飽和,飽和時的溫度即為露點溫度。

3.    ( C )當時相對溼度約為多少%?
(A)55 % (B)82 % (C)100 % (D)無法判斷。
3.    飽和時的相對溼度為100%。
4.    ( A )    若水氣含量不變,中午時氣溫升到20℃,則此時的相對溼度為:
(A)55 % (B)82 % (C)100 % (D)無法判斷。
4.    (12÷22)×100%≒55%。
5.    ( A )    承上題,中午時的露點為多少℃?
(A)10℃ (B)12℃ (C)20℃ (D)無法判斷。
5. 20℃降至10℃會飽和,10℃為露點溫度。
◎    下列大氣條件(甲)氣溫10℃,水氣含量10 g/m3;(乙)氣溫15℃,水氣含量10 g/m3;(丙)氣溫20℃,水氣含量10 g/m3。試回答6.~7.題。
6.    ( A )    何地相對溼度最高? 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一樣。
7.    ( D )    何地露點溫度最高? 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一樣。


大氣中若有一水氣未飽和的空氣塊,如欲達到飽和,主要有二種方法,一為增加水氣,二為降低溫度。自然界中較常見的方法為降低溫度達到飽和,常有上升的空氣,因外界氣壓變小,空氣塊體積膨脹,溫度降低,水氣因此達到飽和。例如夏季午後雷陣雨,即因此現象達到飽和而降雨;又如暖溼的空氣水平流動到較冷的地表,也易遇冷達飽和,此現象稱為平流霧,常造成臺灣每年三、四月時金門的班機停飛。
1.    ( B )    下列何者不易因降低溫度而達到飽和?
(A)空氣受地形抬升 (B)空氣流過山後快速沉降
(C)暖空氣沿著冷空氣緩緩爬升 (D)低氣壓中心輻合舉升。
1.    下沉氣流會導致絕熱增溫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關於平流霧的敘述,何者正確?
(A)是發生在平流層的水氣飽和現象
(B)相對溼度約50%
(C)當時的氣溫小於或等於露點溫度
(D)當時的大氣狀況應該落在飽和水氣壓曲線圖中飽和曲線的左上方。
2.    (B)空氣已飽和,相對溼度為100%;(D)在飽和曲線上。



影響空氣流動的作用力,主要有三:
(1)    驅動空氣由氣壓大流向氣壓小的力量,稱為 氣壓梯度力 ,其作用力方向和等壓線方向垂直;
(2)     科氏力 在北半球,恆與風向垂直且向右;在南半球,則恆與風向垂直且向左;
(3)     地面摩擦力 愈大,與等壓線夾角愈大。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影響空氣流動的作用力主要有三,何種作用力方向與等壓線垂直?
(A)氣壓梯度力 (B)科氏力 (C)地面摩擦力 (D)以上皆非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影響空氣流動的作用力主要有三,何種作用力方向與等壓線平行?
(A)氣壓梯度力 (B)科氏力 (C)地面摩擦力 (D)以上皆非。

3.    ( C )    關於北半球科氏力的作用方向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(A)恆與地面風方向平行且方向相反
(B)恆與地面風方向平行且方向相同
(C)恆與地面風向垂直且方向向右
(D)恆與地面風向垂直且方向向左。
3.    科氏力的作用力恆與運動體的方向垂直,北半球向右偏,南半球向左偏。
4.    ( A )關於北半球摩擦力的作用方向,下列何者敘述正確?
(A)恆與地面風方向平行且方向相反
(B)恆與地面風方向平行且方向相同
(C)恆與地面風向垂直與方向向右
(D)恆與地面風向垂直與方向向左。
5.    ( C )    下圖何者表示南半球的地轉風示意圖?
     
5.    風由高壓往低壓流動,南半球向左偏。
6.    ( B )    以下各種風向:(甲)地轉風 (乙)海洋上的地面風 (丙)陸地上的地面風,與等壓線的夾角由大而小的排列為:
(A)甲乙丙 (B)丙乙甲 (C)乙丙甲 (D)丙甲乙。
6.    摩擦力愈大時,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愈大。


法國科學家科若利提出一種假想力來描述旋轉體系中物體的運動,大大簡化了原本繁複的運動方程,故此作用力被稱為科氏力,科氏力只會改變運動體的方向,不會改變運動體的速度,因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旋轉系統,故運用在地球科學上,被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,可以用來解釋北半球海流、氣流向右偏轉的趨勢,也可解釋一些地理現象,如北半球的河川右岸侵蝕現象較明顯,不過影響河川侵蝕作用的因素還須考慮河岸地形、岩層狀態等等。

1.    ( D )    下列何者與地球自轉偏向力無關?
(A)北半球颱風的氣流為反鐘向旋入
(B)北半球河川右岸多峭壁
(C)北大西洋環流為順鐘向方向
(D)CD播放器裡光碟片的旋轉方向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若僅考慮地球自轉偏向力,則長江上游和下游(如下圖所示),分別是哪一方向的侵蝕作用力較強?

        (A)上游:東方;下游:北方 (B)上游:東方;下游:南方
        (C)上游:西方;下游:北方 (D)上游:西方;下游:南方。
2.    長江上游為南北流向,順著流向向右偏(偏西),侵蝕力較強;中下游為東西向,順著流向向右偏(偏南),侵蝕力較強。



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下列何者為重點圖表中AB 段的剖面示意圖?
     
1.    冷空氣密度較大,在下;暖空氣密度較小,在上。

2.    ( A )    下列何者為重點圖表中CD 段的剖面示意圖?
     
3.    (AD )    圖中ABCD哪些地方正在下雨?(複選)
(A)A (B)B (C)C (D)D。
3.    冷鋒後,暖鋒前降雨。
4.    ( B )    圖中E點下雨的成因是:
(A)地面加熱導致對流上升
(B)低壓中心氣流幅合上升
(C)氣流在迎風坡爬升
(D)鋒面處,暖空氣被冷空氣抬升。
5.    ( A )    關於冷鋒和暖鋒的比較,以下何者正確:
(A)冷鋒鋒面較陡,暖鋒鋒面較平緩
(B)冷鋒在鋒前下雨,暖鋒在鋒後下雨
(C)冷鋒是冷空氣被抬升而下雨,暖鋒是暖空氣被抬升而下雨
(D)冷鋒處雨勢較小,暖鋒處雨勢較強。
5.    (B)冷鋒後、暖鋒前降雨。(C)鋒面附近都是暖空氣被抬升而降雨。(D)冷鋒雨勢較大,暖鋒雨勢較小。
6.    ( C )    通常影響臺灣地區冬天和夏天的鋒面分別為:
(A)冬天:冷鋒;夏天:暖鋒
(B)冬天:暖鋒;夏天:冷鋒
(C)冬天:冷鋒;夏天:無
(D)冬天:無;夏天:滯留鋒。


影響臺灣的氣團主要有蒙古 西伯利亞冷氣團和太平洋暖氣團。冬天時,蒙古 西伯利亞冷氣團南下,造成臺灣乾冷的天氣。夏天時,主要為太平洋暖空氣籠罩,天氣型態較為暖溼。冬天結束,進入夏天時,蒙古 西伯利亞冷氣團減弱,太平洋暖氣團增強,兩者在臺灣附近交鋒,因勢均力敵,鋒面在臺灣滯留,導致連續多日降雨,是為臺灣的梅雨季節。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由文中敘述可知,臺灣和中國大陸 長江流域一帶的梅雨季節,發生時間先後為:
(A)臺灣先於長江流域發生
(B)長江流域先於臺灣發生
(C)兩者發生時間相當
(D)有時臺灣先發生,有時長江流域先發生。
1.    臺灣的梅雨季節約在5月,隨著暖氣團增強,蒙古西伯利亞冷氣團減弱,滯留鋒面約在7月份來到長江流域一帶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在臺灣附近的滯留鋒圖示,下圖何者較合理?
     







1.    ( B )    引起地球潮汐現象的主要天體為:
(A)太陽 (B)月球 (C)木星 (D)五星連珠。
2.    ( D )    重點圖表中,圖示A→B水位的變化稱為:
(A)乾潮 (B)滿潮 (C)退潮 (D)漲潮。
3.    ( B )    圖示中,當天的月相應為何?
(A)朔 (B)上弦月 (C)望 (D)下弦月。
3.    月亮在日地之間為初一,反鐘向繞地球公轉,故圖中所示約為初七。
4.    ( C )圖示中,當天滿潮和乾潮水位有何特徵?
(A)滿潮水位是當月最高,乾潮水位也是當月最高
(B)滿潮水位是當月最高,乾潮水位也是當月最低
(C)滿潮水位是當月最低,乾潮水位也是當月最高
(D)滿潮水位是當月最低,乾潮水位也是當月最低。
4.    日月地呈垂直關係,當天為小潮,滿潮時沒辦法漲到最高點,乾潮時水位也不會退到最低。

5.    ( A )    當月相由上弦月到滿月的這段期間,地球上的潮汐有何變化?
(A)小潮慢慢變成大潮
(B)大潮慢慢變成小潮
(C)小潮變成大潮又回到小潮
(D)大潮變成小潮又變成大潮。
5.    上弦月時日月地呈垂直關係,當天為小潮;滿月時日月地呈一直線,當天為大潮。
6.    ( A )造成一天有二次潮汐的原因是:
(A)地球自轉 (B)月球公轉 (C)地球公轉 (D)月球自轉。


地球上的潮汐除了受到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影響外,因為地球自轉速率比月球公轉速率快,推擠海水前進,所以實際上滿潮水位不會剛好在月地連線上,而是會超前,而這超前的海水,對月球是一股額外的吸引力,吸引月球繞地球的速度加快,結果月球愈轉越愈離地球。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根據文意,下圖何者是滿潮水位的示意圖?

1.    滿潮水位會超前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則滿潮時間應為:
(A)月球過中天之前 (B)月球過中天之後
(C)月球剛好在中天時 (D)月球在地平面剛要升起或落下時。



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正常年時,祕魯沿海一帶的水溫較同緯度來得低,主因是:
(A)密度流 (B)下降流 (C)湧升流 (D)黑潮海流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正常年時,太平洋兩岸斜溫層的特徵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(A)太平洋東岸斜溫層深度較淺
(B)太平洋西岸斜溫層深度較淺
(C)兩岸的斜溫層深度一樣
(D)兩岸斜溫層深度隨季節變化,冬季時太平洋東岸較深,夏季時太平洋西岸較深。

3.    ( A )    下圖為大溪地和達爾文兩地的平均氣壓變化圖,試推論何者為大溪地?何者為達爾文?

(A)a為大溪地,因為大溪地靠太平洋東岸,平均氣壓較高
(B)b為大溪地,因為大溪地靠太平洋東岸,平均氣壓較低
(C)a為達爾文,因為達爾文靠太平洋東岸,平均氣壓較高
(D)b為達爾文,因為達爾文靠太平洋東岸,平均氣壓較低。
3.    a平均氣壓約為1013百帕,b平均氣壓約為1008百帕,a氣壓較高,正常較靠近太平洋東側。
4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圖示,試判斷哪一年間可能為聖嬰年?
(A)1964~1965年 (B)1969~1970年
(C)1973~1974年 (D)1978~1979年。
4.    聖嬰年時,原本高壓區氣壓下降,原本低壓區氣壓上升。
5.    ( B )    聖嬰現象發生時,太平洋兩岸的氣候型態有何差別?
(A)太平洋東岸乾燥少雨,太平洋西岸潮溼多雨
(B)太平洋東岸潮溼多雨,太平洋西岸乾燥少雨
(C)太平洋兩岸都潮溼多雨
(D)太平洋兩岸都乾燥少雨。
6.    ( A )    反聖嬰現象發生時,太平洋兩岸的氣候型態有何差別?
(A)太平洋東岸乾燥少雨,太平洋西岸潮溼多雨
(B)太平洋東岸潮溼多雨,太平洋西岸乾燥少雨
(C)太平洋兩岸都潮溼多雨
(D)太平洋兩岸都乾燥少雨。


臺灣報章媒體習慣簡稱短期(持續一年左右)的氣候異常為「聖嬰現象」,其實全名應為「聖嬰-南方震盪現象」(El Niño-Southern Oscillation)或稱「恩索事件」(ENSO)。聖嬰原本是指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,是從海洋學的角度出發;而南方震盪則是觀察氣壓變化發現的異常,是從大氣科學的角度出發。

1.(B)下圖何者是聖嬰現象發生時,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海面溫度分布圖?

1.    聖嬰現象本指祕魯沿海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。

2.    ( B )    下圖為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海洋大氣示意圖,何者是聖嬰現象發生時的大氣運動示意圖?

2.    聖嬰現象發生時,東南信風減弱,低壓中心東移,降水朝太平洋東岸集中。



科學家經由長期觀測全球地震分布,發現主要地震震央的分布呈現帶狀,可分為 環太平洋 、 中洋脊 、 歐亞 三大地震帶。若再仔細觀察震源的分布,可發現 中洋脊 地震帶以淺源地震為主, 歐亞 地震帶有淺源、中源地震, 環太平洋 地震帶則淺、中、深源地震皆有。


1.    ( B )    上圖的地震分布圖,主要依據地震分析的哪一資料統計所得?
(A)震源 (B)震央 (C)震度 (D)震矩規模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淺、中、深源地震皆有的區域,通常具有哪一種地形特徵?
(A)中洋脊 (B)火山 (C)海溝 (D)褶皺山脈。
3.    ( AD )    地震分布帶和下列哪些現象是重疊的?(複選)
(A)板塊邊界 (B)海陸交界 (C)國界 (D)火山分布帶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2008年中國 汶川大地震,是屬於哪一地震帶的地震?
(A)環太平洋地震帶 (B)中洋脊地震帶
(C)歐 亞地震帶 (D)不屬於地震帶上的地震。

5.    ( B )    若在重點圖表中沿A-B(祕魯 智利海溝-安地斯山脈)作垂直剖面,得到該處地震震源隨深度的變化情形,應該最可能為下列何者?

5.    由圖中可看出由海溝→安地斯山脈,地震由淺→深分布。
6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該處板塊運動模式最可能為以下何種?
(A)張裂性 (B)聚合性 (C)錯動性 (D)不在板塊交界。


美國 黃石公園位在美國中西部懷俄明州,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,因其擁有雄偉的山峰、壯麗的瀑布,還有各種動物生態景觀,而成為世界著名的觀光勝地。公園內還擁有各式地熱奇觀,許多地底冒出的熱氣、滾燙冒泡的水不斷噴出,以及週期規律噴發的老忠實噴泉。位於黃石公園內的黃石火山屬於熱點式火山,因為火山活動,當地通常也都會發生小型地震。

1.    ( D )    黃石公園位於下列哪一火山帶上?
(A)環太平洋火山帶 (B)中洋脊火山帶
(C)歐 亞火山帶 (D)不位於火山帶上。
2.    ( A )    黃石公園內發生的小型地震,通常屬於:
(A)淺源 (B)中源 (C)深源 (D)淺中深源地震皆有。
2.    除了隱沒帶,其餘地方的地震以淺源為主。

  
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冰島所位於的板塊邊界,其類型與斷層種類分別為:
(A)張裂性,正斷層 (B)聚合性,正斷層
(C)錯動性,逆斷層 (D)張裂性,逆斷層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聖安德里斯斷層所在的板塊邊界,其類型與斷層種類分別為:
(A)張裂性,正斷層 (B)聚合性,正斷層
(C)錯動性,平移斷層 (D)聚合性,逆斷層。
◎    聚合性板塊邊界可分為以下三種模式,請回答3.~6.題:

3.    ( A )    智利-祕魯海溝的形成,是屬於何種模式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以上皆非。
3.    為納茲卡板塊隱沒到南美洲板塊之下,屬於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碰撞處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褶皺山脈的形成,是屬於何種模式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以上皆非。
5.    ( D )    地塹的形成,是屬於何種模式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以上皆非。
5.    地塹為連續性正斷層所構成的地形,屬於張裂性板塊交界的地形特徵。
6.    ( D )    甲、乙、丙三種模式中,何種斷層形式是以逆斷層為主?
(A)甲 (B)甲乙 (C)丙 (D)甲乙丙皆是。


臺灣位於聚合性板塊交界處,由菲律賓海板塊與歐 亞大陸板塊聚合而成,臺灣東北方有菲律賓海板塊隱沒,在南方由歐 亞大陸板塊隱沒,致使臺灣呈現複雜而扭曲的板塊運動模式,常有地震發生。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由以上描述,可知臺灣周圍海域的海底地形應該為下列何者?

1.    板塊隱沒處形成海溝,海溝的前端(朝隱沒方向)有火山島弧。

2.    ( D )    臺灣附近地震震源的分布,最可能為下列何者?(圓點愈大,表示震源深度愈深)

2.    愈接近海溝的地震,震源較淺;朝隱沒方向、愈遠離海溝的地震,震源較深。



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一般而言,一個颱風的水平直徑大約有多大?
(A)500 m (B)5000 m (C)500 km (D)5000 km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一般而言,一個颱風的垂直高度大約可成長到多高?
(A)15 m (B)1500 m (C)15 km (D)150 km。
2.    颱風成長高度大約到達熱帶對流層頂。
3.    ( B )    颱風可分為三個結構,關於此三個結構的風速比較,由大而小排列為:
(A)颱風眼>眼牆>螺旋雨帶 (B)眼牆>螺旋雨帶>颱風眼
(C)颱風眼>螺旋雨帶>眼牆 (D)螺旋雨帶>眼牆>颱風眼。
4.    ( B )颱風可分為三個結構,關於此三個結構的雨勢比較,由大而小排列為:
(A)颱風眼>眼牆>螺旋雨帶 (B)眼牆>螺旋雨帶>颱風眼
(C)颱風眼>螺旋雨帶>眼牆 (D)螺旋雨帶>眼牆>颱風眼。
5.    ( D )    颱風可分為三個結構,關於此三個結構的氣壓比較,由大而小排列為:
(A)颱風眼>眼牆>螺旋雨帶 (B)眼牆>螺旋雨帶>颱風眼
(C)颱風眼>螺旋雨帶>眼牆 (D)螺旋雨帶>眼牆>颱風眼。

6.    ( B )    下列何者較可能是南半球颱風的衛星雲圖?



颱風眼是颱風中心氣壓最低的地方,此處有微弱的下沉氣流,所以位在颱風眼處反而是晴朗的好天氣。颱風眼的大小,平均直徑約45公里,當颱風眼小,且衛星雲圖上呈現又圓又清晰的外觀時,則颱風威力通常較強;當颱風眼較大,衛星雲圖上看來不那麼清晰時,則颱風較弱。不過,颱風眼大小並不是颱風強弱的唯一指標,目前對於颱風強弱的分類,是依據近中心最大風速來劃分。

1.    ( D )    下圖何者較可能是颱風籠罩時,地面溫度的分布情況?

1.    颱風眼因氣流下沉,絕熱增溫,使中心溫度較外圍高,是為暖心結構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颱風是依據哪一結構的風速大小,來區分颱風強度?
(A)颱風眼 (B)眼牆 (C)螺旋雨帶 (D)不一定,主要依據颱風眼大小。
2.    近中心最大風速是指眼牆的地方。



此圖為集集大地震等 震度 圖,星號為 震央 ,7.3為此次地震的 芮氏地震規模 ,線上的藍色數字為地動加速度值,單位為 cm/s2 。


1.    ( C )    地震震度是指當地感受地震震動或破壞程度,並依據地震儀紀錄中的哪一特徵來分級?
(A)地震振幅 (B)地震週期 (C)地動加速度 (D)地動速度。

2.    ( B )    目前我國中央氣象局採用的震度分級共有幾級?
(A)7 (B)8 (C)9 (D)12 級。
3.    ( A )    芮氏規模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,是依據地震儀紀錄中的哪一特徵來推估?
(A)地震振幅 (B)地震週期 (C)地動加速度 (D)地動速度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參考重點圖表,關於本次地震,在墾丁和北海岸所測得的地震震度分別為W和X,則W和X的關係為何?
(A)W>X (B)W=X (C)W<X (D)無法判斷。
4.    墾丁的震度W=3,北海岸震度X=4。
5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在墾丁和北海岸所推估的芮氏地震規模分別為Y和Z,則Y和Z的關係為何?
(A)Y>Z (B)Y=Z (C)Y<Z (D)無法判斷。
5.    Y=Z=7.3。
6.    ( D )    若某次地震測得芮氏規模為5.3,則集集大地震所釋放能量約為此次地震的幾倍?
(A)32 (B)64 (C)100 (D)1024。
6.    7.3−5.3=2.0;每差一個等級約差32倍能量,32×32=1024。


通常距離震央愈遠的地方,地震波消減愈多,所得地震震度會愈小,但在921集集大地震的觀測紀錄中,距離震央較近的新竹地區,震度約為4級;距離震央較遠的臺北盆地,震度卻達5級。所以除了距離會影響震動程度外,地形和地質條件也須考量在內;尤其盆地地形,其地層常有一層鬆軟砂土層覆蓋在岩層上方,當地震波傳到盆地時,容易產生放大作用,稱為盆地效應。

1.    ( B )    921地震,當時臺北盆地、新竹和南投震度的比較,由大而小依序為:
(A)南投>新竹>臺北 (B)南投>臺北>新竹
(C)臺北>南投>新竹 (D)臺北=新竹=南投。
1.    集集大地震,南投震度達7 級,文中提及臺北為5 級,新竹為4 級。
2.    ( A )    臺灣可分為三大地震帶,集集大地震應該屬於:
(A)西部地震帶 (B)東北部地震帶
(C)東南部地震帶 (D)無法歸類。 



1.    ( D )    造成上圖近百萬年來冰期-間冰期週期性的循環,主要原因為何?
(A)板塊運動 (B)火山活動 (C)溫鹽環流 (D)日地關係。
2.    ( B )    承上題,此循環週期大約為多久?
(A)1萬年 (B)10萬年 (C)100萬年 (D)1000萬年。
2.    過去80萬年來約有8次循環,故一次循環約10萬年左右。
3.    ( D )    由圖中判斷,末次冰盛期大約發生於距今多久以前?
(A)60萬年前 (B)18萬年前 (C)6萬年前 (D)1.8萬年前。
3.    距今最近的冰期為末次冰期,丁為溫度降到最低時期,即為末次冰盛期。
4.    ( C )    以下何者是末次冰盛期地表特徵? (A)冰原面積較小 (B)沙漠面積較小 (C)森林面積較小 (D)海洋面積較大。
4.    冰期時,冰川覆蓋面積擴大,海平面下降,海洋面積減小;因氣候乾燥,則沙漠面積擴大,森林面積減小。
5.    ( C )    科學家習慣稱呼的「新仙女木事件」應該落在圖中的哪一區域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5.    愈接近現代(一萬八千年以來),資料保存愈完整,才能獲知比較詳細的氣候特徵資料。新仙女木事件是指約在一萬一千年前的氣候再度回冷事件。
6.    ( C )科學家習慣稱呼的「小冰期」應該落在圖中的哪一區域?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6.    愈接近現代(一萬八千年以來),資料保存愈完整,才能獲知比較詳細的氣候特徵資料。小冰期發生時期約在西元1400~1850年。

電影《明天過後》描述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暖化,暖化讓我們人類將面對酷熱的氣候型態,可是整部電影卻幾乎都是冰天雪地的場景,為什麼會這樣呢?原來,科學家預測全球暖化將使南北兩極的冰雪融化,融冰釋放的大量淡水注入高緯度海洋,使海水密度下降,高緯度密度流無法下沉,連帶阻斷低緯度北上的海流,這條調節氣候的溫鹽環流因而中斷,造成中高緯度的氣溫驟降,引發短暫冰期來臨,就好像過去地質歷史上曾發生的新仙女木事件。

1.    ( A )    新仙女木事件是指下圖中哪一時期的氣候狀態?

(A)甲 (B)乙 (C)丙 (D)丁。
1.    新仙女木事件為一萬一千年前左右發生的氣候短暫回冷事件。
2.    ( C )    新仙女木事件的短暫氣候特徵,歷時約1000年,科學家推論導致此現象較可能的原因是:
(A)板塊運動 (B)火山活動 (C)溫鹽環流 (D)日地關係。